2011/09/19

20110919課程講義與課堂補充

各位同學:

課程講義與閱讀參考資料請按此連結
(若無法下載者,請留言,我會儘快為你們處理!)




 

提到「社區總體營造」,就可以看看課堂上
老師所提到,也有同學曾經去過的宜蘭白米社區(白米木屐村)



  • 以下影片介紹白米社區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打造白米木屐村
      

4 則留言:

  1. 好詳細的介紹~
    謝謝~~~~

    這次的課程好有挑戰性!
    但關於學校也算是社區這件事情還是想不通!
    感覺就是少了什麼~ 來學校算是有其目的性的
    但社區... 唉0.0
    難阿~

    舞蹈系日二 陳逸恩

    回覆刪除
  2. 一來就回上面的同學實在有點害羞。

    其實可能由於藝大的學生有藝術人的氣質,各領域雖息息相關,卻也相互隔離,在學校裡實際的情況,應該是由各系別各自成為社區,反而有貼切的感覺。四個年級與老師因系上活動、相同的專長與喜好而相互連結,展現強烈的交流緊密性。

    當天課上提出這個問題,最初個人比較傾向學校不是一個社區。但實際上學校是的,尤其在小學、中學時期特別明顯,一般學生為普通科,各班別之間差異不大,學校則為彼此認知上比較清晰的大團體;而到了大學後,各系間的課程差異頗大,活動也普遍為系為單位在實行,自然對於更大的單位「學校」本身就少了點凝聚力。

    或許做為社區覺得少了什麼的原因,是因為台藝大本身感覺上是個比較不緊密的社區吧。不太常以校為單位活動的話,對學校的認同感建立上就比較不顯著。這種感覺是可以通過參加校際共同活動而消減的,在相互合作、支援的過程中,社區的情感就會逐漸形成。

    ---


    說實在的對期末有很多期許,我是個很愛夜市的人,大概因為家住台中,從小住家附近就有很多夜市,加上著名的逢甲與一中,幾乎日常生活便與夜市緊密連結。

    在上禮拜課程結束那天也去了趟湳雅夜市,夜市的老店家普遍聚集在夜市的頭,傾向正餐的店鋪比較多。在考慮期末主題時,還是有很強烈想介紹喜歡卻人氣一般的店家,像是由一對老夫婦賣的一口餃攤販等,就讓我有很強烈得推廣企圖心。

    提及夜市之於我的意義,除了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以及它體現了台灣有機、熱鬧的性質,同時我覺得他和外國的市集是不一樣的,就自己在國外逛市集的經驗,那是一種瀏覽、賞玩的過程,一般並不特別具有用餐的企圖心,在熱食部分也比較少;而台灣的夜市自晚餐時間開始,以食物攤販為主體,同時提供「正餐—晚餐」和「消遣—小吃、消夜」兩種選項,即便它也提供做為消遣的娛樂項目,仍不會改變一般人對夜市最優先想到的「用餐」訴求。

    而關於髒亂的問題,我想這是台灣無法避免,深根於人性的一種劣勢。不過,這當然是可以積極改善的。比方說學習基隆廟口,走五步便一個垃圾桶,因為有明顯、便利的處理垃圾目標,便可以有效減少滿地垃圾的情況。逢甲夜市的其中一條道路也有這樣的設施,落實得更徹底的話,或許真能實現垃圾不落地也說不定。:)

    最後,台灣給人的感覺雖然時常是壅擠的道路,有機而雜亂的招牌,24小時不夜的繁忙,但也因此,不管外國的街道有多美,都不比台灣能帶給我深刻的情感,與相處的便利。
    很愛很愛台灣,希望它現在很好,未來能變得更好。

    圖文系日三 卓鈺涵

    回覆刪除
  3. 逸恩~

    不用客氣~~!!
    到今天為止,我們才上了兩堂課
    你想不通的事情,或許在之後的課程中
    會讓你逐漸有更多新的思考方向
    到時候你可能就會對於學校也是社區這件事情
    有不一樣的想法了~~
    先別擔心~~慢慢來吧!

    函豫助教

    回覆刪除
  4. 看完了文章和影片後,真的覺得白米村的居民意識真不是蓋的,因為他們的毅力以及決心,原本被水泥廠汙染的家園,漸漸地改善,甚至被評選為環境改善績優社區,十分的感動。
    影片中白米村的純樸也深深打動了我,現在生活在都市的我們,也真的該好好去接近大自然一下了,這是我看完後的心得。

    日國樂二 董智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