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名稱 社區營造與藝術 Community Empowerment & Arts
* 學分數 2學分
* 授課對象 大二至大四各系學生
* 上課時間 每週一 5.6節
* 課程目標 公民基本能力
- 美學素養:在實地參訪和實際製作「板橋南雅觀光夜市導覽地圖或手冊」過程中,涵
養和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
- 倫理素養:在小組的分組議題討論和小組團隊分工合力製作作業的過程中,透過與小
組成員的互動,強化學生之倫理素養。
- 民主素養:在與居民訪談和詢問意見的互動過程中,培養學生之民主素養。
- 媒體素養:在作品發表活動中,培養媒體素養。
- 修課學生能建立「藝創者的社會責任意識」。
課程目標
- 學習「社區營造」的相關知識與發展歷程。
- 瞭解臺灣夜市的起源、形成因素、地域分佈、文化特性、存在的價值、存在待改善的
課題。
- 各組完成一份「板橋南雅觀光夜市導覽地圖或手冊」。
- 口語清楚扼要地表達意見和溝通的能力。
- 能耐心的傾聽和記錄他人的意見,並將意見歸納和分析的能力。
- 培養用心觀察和探索生活週遭之能力。
- 學習和社區居民互動之能力。
- 開始思索藝術創作和社會環境與日常生活的關連。
- 建構「生活美學」和「環境美學」的意識。
* 指定閱讀 ‧夏忠堅(1997)。《大家來打拼──教會參與社區營造手冊》之「社區營
造基本理念」
‧盧思岳等作(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心訣要義篇》。臺北市:
內政部
‧Randolph T.Hester, Jr.、張聖琳(1999)。《造坊有理》第一章「社區設
計細說從頭」,第三章「沉思」
‧潘江東。〈臺灣夜市文化探討〉
‧吳長錕等作(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入門功夫篇》。臺北市:
內政部
‧SunAh Kim著,博碩文化譯(2011)。《美學經濟力》。新北市:博碩
文化
‧陳東松等(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公民組織篇》。臺北市:
內政部
‧高松根(2008)。〈營造地方魅力與社區美學〉
- 建構「生活美學」和「環境美學」的意識。
* 指定閱讀 ‧夏忠堅(1997)。《大家來打拼──教會參與社區營造手冊》之「社區營
造基本理念」
‧盧思岳等作(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心訣要義篇》。臺北市:
內政部
‧Randolph T.Hester, Jr.、張聖琳(1999)。《造坊有理》第一章「社區設
計細說從頭」,第三章「沉思」
‧潘江東。〈臺灣夜市文化探討〉
‧吳長錕等作(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入門功夫篇》。臺北市:
內政部
‧SunAh Kim著,博碩文化譯(2011)。《美學經濟力》。新北市:博碩
文化
‧陳東松等(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公民組織篇》。臺北市:
內政部
‧高松根(2008)。〈營造地方魅力與社區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