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榮獲1001教育部顧問室「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公民核心能力課程改進子計畫」B類補助,授課教師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張純櫻老師。
先把這篇看完了:P--在本篇文章擷取出5-7章的內容裡,主要對(1)生活美學 (2)生活風格 (3)生活空間進行講述。文章中,其實反覆提到一個核心概念,所謂的生活美學是由大眾的生活經驗所形成的,不被所謂藝術家、美學專家所規範,一般人也擁有位美的解釋權,可以對美進行價值判斷。並且提出現代社會中,所謂的美其實包含創意的改變(change)、變化(variete)和與眾不同(differ)。由於對美的定義在現今已經變得自由,人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選擇,而這時則需要個人對於美的判斷不斷進行解碼(uncode),使自己的觀念、習慣以及偏好逐漸形塑出一個與他人相異的個人觀,將個人從群體中被區別出來。而在這整份文章中最重要的正是在此:「秀異(show the difference)」。當看到這個標題時,心中立即恍然,這便是生活美學所要傳遞的中心主旨:個人之間應建立起各自的生活美學,以自己的美學觀,過自己的美學生活。文中用層層的解釋與敘述反覆堆疊,更是為了潛移默化以下這個概念:秀異是一種使個人被辨識為獨立個體的方式,然而,個體之間並沒有所謂的「好壞」,存在的只有「差異」。提及差異時,人們習於以既往經驗分別出「好」與「不好」,彷彿所有是用都應以二元觀點做出判斷,非黑即白。然而,差異並不能被以優劣做評比,他的意義應僅止於區隔。每個人本就都應不同,因為我們並沒有經歷同樣的經驗,也非以同樣的習慣所形成。於是在生活美學這區塊,並不存在專家優於一般人的定義,次文化也不該被主文化排擠,應提倡多元並進的社會局態。當然,既然人與人之間出現了差異,以各自的生活風格為基準,相似的人之間會群聚在一起,並適當遠離與自己具有較大差異性的人。因為所謂的生活風格,就是生活的角色方法與理念。其表現出個人、區別並且定位,並在解碼的過程中使得不同價值觀的人可以解讀、敘述,並進行溝通。最後,生活空間則提到藝術空間不該被侷限,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彼此交融,再也不存在區隔。綜合上述,所謂以美感過生活,即是一段區別個體、發展個人創意;進而對周遭的美進行解碼、溝通;使得美無處不在,生活出美感的過程。而這段過程將因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具有個體差異性,但我們應包容所有,創造多元獨特的生活美學社會。日圖三 卓鈺涵
每個人價值觀的不同,所以美感方面也會不同;每個人的生活步調及風格不同,所以才可以在街上看到許多種類的人們還有房子的裝潢,我們可以藉由這些小細節的觀賞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趣.在講義裡有件事我感觸很深,在這個繁雜的社會中,運用美學作為生活理念,讓美感豐富生活.其實許多藝術品可以讓我們在繁雜的生活中心情變得更加愉悅.輕鬆,也可以藉由藝術品得到了反思.現在,生活與藝術不在是兩件格格不入的事情,而是可以互相連結滲透的日工3 廖冠菁 9810530
這一疊的文字與資料很有趣。讓我想起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裡,提到的七十年代極簡主義者 Tony Conrad說「選擇是負面的,我們必須謹慎思考。」一直以來我們以為當我們還有可以選擇的能力的時候,起碼說明我們是幸運的。但是乎這個年代,“選擇”卻已經是我們困擾的很大部分,我們甚至迷失在選擇當中。也讓我想起之前在繪畫課上,老師要我們隨性的作畫,放開、無拘無束的。。。但我們卻驚見,在賦予自由的時候,我們卻原來如此自我約束的在繪畫。。全然不知覺自己不自由這一件事。這樣的矛盾真的很值得去好好思考。。。我想這或許是活著的命題之一,從我們呱呱落地仿如一張白紙,然後我們開始學習,從我們學會語言開始,我們就已經學到了語言帶給我們的約束。。。漸漸的我們被教會很多事情,但我們一直長大,發現這些學到的是乎和現實生活有些落差,於是我們矛盾、叛逆、顛覆等等。。。我們都一直在學習,走進制度,然後必須在制度裡活著,但卻不可忘了自身對生命的追求,於是我們開始想在制度裡擺脫制度,有些人一直走出重重的制度。。。有些人是乎還活在制度裡全然不知,有些人自如的活著可以自由進出制度的限制。。。我想如果美學與藝術真要教會我們的,或許就是希望我們看清楚自己想要的生命吧?教我們去認識什麼是活著~感恩,這麼承重的思考與探討。日美三 9810136 李嘉霓
看來看去才發現原來就是在何謂「生活美學」上繞圈。 看完這篇文章,在前幾頁說起的「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上,我能擁有一些感觸,常常我們能在出國或者是在電視或書上看到他國的風俗民情,意外都會覺得他們的國家真漂亮、他們的建築都好雄偉、他們的地方特色好明顯,似乎我們都一味的想著去看看其他國家,也幻想著自己也能生在那國度,漸漸的,我們其實對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感到了厭惡。 從小接受了一些美術教育,也接受了很多美學滋養,但回到自己的生活環境時,就將那些美感都藏在心裡,總覺得那些美感終究只能活在自己的幻想和畫紙上,隨著時間的流走,長大的過程發現了其實我的周遭可以因為我而不一樣。在空曠的牆上,我為何只讓它只能是慘白的牆,當掛上我自己的畫,不知不覺房間顯得有些氣氛與活躍,當走在路上,我們為何只能讓電線桿只是個石柱,當彩繪上我們的活力色彩,是否也能讓他生意盎然。 生活上的美學不一定因為美術的教育的多寡而有所不一樣,但會因為我們的小小改變而大不相同。感謝老師給的資料日美二9910121鍾興賦
認同文中所提到的生活美學需要累積和沉澱,只是當下許多觀念和價值都被扭曲了,該如何從中辨別和擷取,將牽涉到個人的生活理念,而每個人又有著不同的生活態度和眼界。現代人對生活的重視,很多時候是先從物質上著手,消費美學商品的價格也就是代表了其美學價值。其實,大自然的一草一物是最原始的美,若是連這些免錢的美學都忽視和破壞,那以金錢堆砌而成的生活美學也只是盲從的行徑。法國雕刻家羅丹所說的:“生活中並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引導孩子發現美,讓他們從小就學會欣賞和珍惜,永續經營此最純粹的生活美學。陳抒漫 雕塑二 9910336
在生活美學上,我認為需要反思的是,為何做?以及做了之後,能為社區人文環境帶來多少益處。是純粹的裝飾?還是人們對生活的重視?"美"這個字,對很多人而言,可能覺得並不怎麼重要,但其實是身在美中不見美,我認為,生活美學,應該做到讓人自然的"身在美中不見美"這樣的舒服自在。馮 伃 舞蹈二 9911409
最近發現台灣確實在推行生活美學,並且也看見了實際的例子,在我小時候生活的嘉義,大家都認為"美學"是有錢人玩的東西,然而,政府將美學實行在校園生活當中,從校園美化開始推動美學,逐漸的,大家開始對美學有了基礎的認識,也不再認為只有有錢人才搞得出美的事物,算是相當成功的例子,現在,嘉義線是許多大大小小的鄉鎮,都開始推行社區美化等生活美學,能夠生活在具有美感的都市,可說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日電二 陳凌賢 9911007
美學,其實存在於了生活四周,相信這是我們藝術大學的學生們不會否認的一個價值.事實~文中說到了生活美學不是一個專家的看點,這點我相當認同!在我們生活當中,同樣的一個景色,同樣的物品,其對於不同樣的人時,可能因為其經驗.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了不相同的漣漪.反映;而在我們現代生活中,更有許多的新發現.發明及是藉由了生活美學的發現而創新.創造!因此,生活美學,並非是需要多大的學問專家方可論壇,相反地,生活美學應該是人人都可享有.特有的一種美感觀念.價值!! by 9910334 雕塑二 李怡璇
美感,對每個人而言都不一樣,說真的,我們這組做的垃圾桶可以說是結合美感與實用,但是總和來說都被評為不適合夜市形象,所以我覺得,所謂美感是建立在基本形象中的再造還是介入原有的形象?一樣以夜市為例,髒亂擁擠已經成為深植人心的夜市形象,但是假如把夜市改造成藝術型夜市,這樣還能叫做夜市嗎?其實我還蠻想把湳雅夜市改造成藝術型態夜市,跟本校結合創造出台灣唯一或第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夜市,這樣不僅會創造出夜市特色,更能完全改造夜市髒亂形象,但是這樣還能叫做「夜市」這充滿人情味和髒亂垃圾的名稱嗎?所以美感大改也只能從再造著手會比較容易被人接受,直接介入的話被反彈的機率也就更大吧。誠心的希望湳雅可以結合美感成為再造的藝術夜市...9910130 美術二 邱芳璇
文中提到~精英美學品味傾向以「作品形式」與「象徵意涵」做為詮釋標準,而大眾美學品味的判斷基準主要責是放在「作品功能」與「寫實程度」二點之上。我接觸繪畫已經有6年,我認為去看展覽很能體會到這種現象,有一次去看超現實主義畫家~夏卡爾的展覽,進入展場內,聽到很多人說;「他在畫什麼?都看不懂。」或是:「他在亂畫」之類的。我聽到後恨不得想要在那兒當導覽義工。解釋他的配色、構圖、在畫什麼、為什麼這麼畫?大部分的人,對生活美學很有判斷能力,但對一幅畫並無法判斷好壞。在繪畫市場上更是如此,看到畫得好大、價錢很高等等就覺得是很厲害,畫得很好。我覺得很奇怪。9910206 書畫二 謝韙鴻
在這個世界上人類其實都離不開藝術不管是我們所看的,聽的,用的都是經過藝術所設計的只是有差異而已一個東西可能對某個人來說是不好看但不代表大家也那麼認為每個人的美感是不一樣的9910636 視傳二 鄭丰曼
這篇文章的內容對我來說有點深度,雖然不是文鄒鄒難懂,但裡面蘊藏的涵義卻很廣,美是什麼?之於生活與創作,藝術家的美存在心中,是無可替代的,想當然爾,我們還沒有那麼多累積與內涵的同時,這篇美感的文章是很有幫助的,在生活裡找美學,在將美學投射於生活中,這好像就是我們偉大的工作呢!9911415 舞蹈系二年級 陳逸恩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美學,只不過態度不同,常聽到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二句,但要落實有時真可說是,說容易做困難,日常處在美學生活中自己反而不覺得,老友多年不見泡泡茶聊聊天閒情逸致就是生活美學,牽兒孫散步公園幸福洋溢的畫面也是美學,夕陽落日海天一色,甚至路旁的小麻雀跳躍覓食也是美學,但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落葉紛紛各有姿態美不勝收,美學就在你我生活之中,不是嗎?日書三鄭鳳英 9810232
美學其實並不是什麼很生硬的東西,有時候我們讀美學相關的書籍厚厚一大本,裡面講了很多理論和基礎的部分,但其實美式存在在生活中的,有句很有名的話是「藝術及經驗」,藝術就是生活中的經驗所累積而成,這是在藝術呈現方面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每個人在無形之中必定會有創作,只要你有相關的認知,每個人在這社會中必會有很多的美感經驗,透過這些經驗形成我們對於美獨特的認知,也許你在ikea的目錄中看見了溫馨的美的感動,於是你在布置家裡的時候,你就會想要營造出類似的感受,這其實也是一種因為美感經驗而形成的創作,並不是藝術家才會創作,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美感經驗和自己獨特的生活美學。日廣二 楊倩妮
大家對美的觀感都不太一樣,或是我覺得這是很美的事物,但也許讓另一個人看起來卻沒我說的這麼美麗,但只要美的東西,好的藝術品,放在適合的地方,都會為那周遭加分不少,其實在我們生活周遭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都是與藝術有關聯,就像我們每天的穿著其實也跟藝術有著息息相關之處呢日圖二 黃翊涵
美學已經融入你我的生活當中。你只是做個選擇,例如:從兩種不同顏色的馬克杯中挑出一個,那也和你個人的美感與個人風格有關,而每個人的風格又不盡相同。人們透過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形成對生活的美感價值觀,而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與其他人的美感要求是非常不同的;倘若可以時常互動交流討論,不管是人際之間或政府與民眾之間,互相分享對生活(美學)經驗的看法和見解,那麼我想美這件事會讓越來越多人更重視,也讓社會可以朝更多元、更能容納許多人意見的方向發展。9910617 視傳二 李怡臻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在你我心中其實都是含有豐富美感的,藝術不適僅僅存在於那些任為自己是藝術家的人,而是存在於你我,及生活周遭。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一睹斑剝的牆垣,一作華麗的教堂等等....甚至是一首歌。人們對於藝術的需求是因為生活的調味,平淡的生活需要藉由藝術來調味,例如公共藝術讓下了班勞累的旅客會心一笑,一首音樂使人心情放鬆翱翔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而這些所謂的美,所謂的藝術並沒有高低之分的因個人需求而言只有適不適合之分,藝術不是掛著作品排,錶著框,放置在檯座上才是所謂藝術,也不適因此才顯得崇高,藝術是屬於你我的以美感陶冶,將藝術生活化是在生活中必須要的調味料。日美二 葉佾竺9910111
藝術到底是什麼?美學又是什麼?對每個人的定義都大不相同,有人把藝術捧得高高,認為那就是群特有學問的人才懂的東西,有人把美學鑲金鍍銀,認為那就是有錢的人才懂口味、美學。這些錯誤的觀念往往都是被現今媒體給灌輸的,但其實換個角度想,媒體傳播,是否也創造了一種大眾文化的美學?因為傳播媒體的無遠無屆,地區之間沒有似乎界線,不知不覺就產生出了共同的大眾文化,大家都對美都開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生活美學好像並非如此一觸難及。而當我們開始著重在生活藝術、大眾藝術的同時,我們要學會將藝術融入當地的文化特性,產生歧異性。創造更多元的面相,生活美學我想現今已經沒有一套的標準,而是由每個人自己發揮創造。9811020 日廣三 劉曜嘉
美學是以個人主觀的角度來衡量的,每人有不同的見解,文中一句話:想要過著美感生活的現代人,必須去積極經營自己的生活空間。這句話說得真棒,感覺似乎是接充滿無限可能,可以自行發揮,自行過著喜歡的生活,讓生活品質更上一層樓。讀完感覺視野開闊了許多。日國2 董智傑 9911304
美感,對每個人而言都不一樣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每個人對美感的態度比如說: 每個人對家的標準都不一樣有些人覺得簡單就是美 有些人喜歡複雜但無論如何 現在的人越來越懂得經營自己的生活空間就慢慢的看得出來 現在人已經不再意務實為路線 他們慢慢懂得開始如何使自己過得更有品味這對未來的社會 也是一大步的邁進音樂系3 張靜華 9811211
有一句話本來不是用在這裡但是借我拿來掉書袋一下我想生活美學大概就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感覺我現在就會開始漸漸洗腦我爸媽多看一些公視介紹表演藝術或是展覽的節目,讓他們接受生活美學的概念而不是看電視上某個貴婦拿著某牌的吸塵器那就叫做生活美學從自己的身邊開始做起感覺還不錯日戲二 吳芝穎
因為自己唸廣電所以想到現在媒體的一些現象他們一味的報導腥羶色的新聞以為這就是觀眾所喜愛的殊不知其實社會大眾的水平都在往上提升對於這些報導都是不屑的臺灣媒體應該跟進 做的有質感若媒體素質提升相信也會連帶感染社會這就是媒體的責任啊日廣電(二) 9911011 郭 潔
美感,是現代生活中紓解壓力的調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見解,就像抽象的現代舞,每個觀眾看完的想法都不一樣,甚至跟編舞者背道而馳,有人深受感動,有人卻會呼呼大睡,每個人感受的美,都是不盡相同的.日舞二 楊喬雯
美感 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 這是很主觀的 沒有一訂的標準在 或許我覺得美的東西 其他人會覺得很醜 每個人都有自由去喜歡自己喜歡的 秀異 秀出差異 生活風格是秀出差異的秀異符號 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風格 即便是與當地大多數人的生活風格有很大的差異 也不應該有任何排擠或是歧視的現象 每個個體間本來就是有差異的 不能因為別人的喜好不同就予以不一樣的待遇 在這個時代 學會如何兼容並蓄 是很重要的日戲二 9911101 許心恬
生活美感人人都有,不論什麼時代,人都會有美感的取捨,然而何謂美,隨著每個人的美感經驗不同而不同,當然達成美感仍是有一定的方式,但亂中有序,井然有序,皆為序,只因主體的不同,成就了不同的秩序美。身為美術系且還沒修到基礎美學的我,對與美感的淺見是,所有的美都是主觀的,美是因為人而定義的,美術教育中的美感,只是大多數人的主觀所構成的。當批評他人美感時,不如想想可以用何種方法說服他人享受妳的美感。9910109日美二王永安
每個人對於美感的定義不同,所做出的作品也不同。但好玩的是兩個人的想法碰撞後的結果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甚至是創造出另一種觀感也說不定。對於生活美學,因該是讓人覺得舒服的一種空間,是很自然的,而不是刻意去做的,這樣反而會讓人們更加厭惡這些作品。日舞二 陳玟琪
常常對於美這件事會有很多想法,我覺得一般人在說的美或藝術是個人生活累積與環境塑造出的很表象的詞彙。是大眾都說美所以是美,還是專家說了藝術就是藝術,抑或是個人心中覺得美所以是美? 試想,任意放幾件物品在嬰兒的眼前,或許一幅百萬名畫跟一張廣告紙在它眼裡可能都是平等的,他只能任由本能的視覺感受來反應,等他長大了,或許會有自己美的準則,但是那也是從學習而來,由各方的資訊在加上他自己的思想而成。我自己對美的感覺是漂泊不定,那不是我對一樣作品(或是任何事物)評斷的標準,它感覺是在形容事物上想表達自己意念所用的詞彙而已,所以我覺得藝術與生活的連結就是讓自己可以享受,活的快樂這樣了。日視三_9810608_陳品圻
方璇你戳中我心中的痛.... 同樣的垃圾桶為什麼適合淡水卻不是和湳雅呢?上課時討論到這點時做出的結論是台藝大學生和夜市的商家&顧客的美感經驗不同,對於垃圾桶這個物件的需求取向也不同。藝大的學生看中了垃圾筒的美觀外型,夜市的人們卻覺得美麗歸美麗,簡潔大方的垃圾桶比較符合實際。 以上的部分我可以認同,但是話題轉到淡水和湳雅,湳雅夜市的客群偏向工人和一般民眾,而淡水是知名的觀光聖地。我們可以想像到來消費的群眾可能決定了一個夜市的外觀和市場,殊不知夜市本身的面相也正好決定了他的客群。沒有先下手改變本身的話要談到進步似乎有點困難呢...日美二 游正儀
我覺得藝術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像我們學藝術的,對於美感方面的敏感度一定都比一般人強烈,在生活中講究的事物會注意到的事物也比較多。假設走進超商看到一排架子上面的餅乾盒,沒有經過設計而都是一堆千篇一律的白色盒子,每個人對道路規劃甚至自己房間擺設都不在乎,大家都穿一樣的白上衣白褲子,沒有了藝術、沒有了對美的感覺,相信不管是不是對學藝術的人來說,這樣根本不叫生活了。藝術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如影隨行的,有了藝術與設計才能使我們生活變彩色讓生活更豐富。日視三 邸祺恬
什麼才叫做美呢?什麼樣的標準、什麼樣的美才叫做美?每個人的感受、想法、認知都不一樣,心中的那把尺也是長長短短都不一樣,身為藝術大學的我們,最先最基本的就是探討──什麼叫美? 其實我覺得,只要我們心中有美,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會是美的,"生活"即"美學"。 美是主觀的,也可以很客觀,環境的影響、社會的共同認知,淺意識的我們被灌入了一些標準,但我想比起這些已經被制定好的標準,跟隨著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雕塑二 9910330 林子筠
美在康德及黑格爾的看法中分為自然美及藝術美 自然美是渾然天成的不加人工修飾在他們的看法中是較低階的美 而藝術美則是透過藝術家作家將其作修飾 附上概念及內涵使作品有了生命 也因此藝術美的層次較高 在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事物 便是可以利用我們所學去做改變讓平凡的生活周遭變得不平凡~古蹟二 9910411 黃柏諺
先把這篇看完了:P
回覆刪除--
在本篇文章擷取出5-7章的內容裡,主要對(1)生活美學 (2)生活風格 (3)生活空間進行講述。文章中,其實反覆提到一個核心概念,所謂的生活美學是由大眾的生活經驗所形成的,不被所謂藝術家、美學專家所規範,一般人也擁有位美的解釋權,可以對美進行價值判斷。並且提出現代社會中,所謂的美其實包含創意的改變(change)、變化(variete)和與眾不同(differ)。
由於對美的定義在現今已經變得自由,人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選擇,而這時則需要個人對於美的判斷不斷進行解碼(uncode),使自己的觀念、習慣以及偏好逐漸形塑出一個與他人相異的個人觀,將個人從群體中被區別出來。
而在這整份文章中最重要的正是在此:「秀異(show the difference)」。
當看到這個標題時,心中立即恍然,這便是生活美學所要傳遞的中心主旨:個人之間應建立起各自的生活美學,以自己的美學觀,過自己的美學生活。
文中用層層的解釋與敘述反覆堆疊,更是為了潛移默化以下這個概念:秀異是一種使個人被辨識為獨立個體的方式,然而,個體之間並沒有所謂的「好壞」,存在的只有「差異」。提及差異時,人們習於以既往經驗分別出「好」與「不好」,彷彿所有是用都應以二元觀點做出判斷,非黑即白。然而,差異並不能被以優劣做評比,他的意義應僅止於區隔。每個人本就都應不同,因為我們並沒有經歷同樣的經驗,也非以同樣的習慣所形成。
於是在生活美學這區塊,並不存在專家優於一般人的定義,次文化也不該被主文化排擠,應提倡多元並進的社會局態。
當然,既然人與人之間出現了差異,以各自的生活風格為基準,相似的人之間會群聚在一起,並適當遠離與自己具有較大差異性的人。因為所謂的生活風格,就是生活的角色方法與理念。其表現出個人、區別並且定位,並在解碼的過程中使得不同價值觀的人可以解讀、敘述,並進行溝通。
最後,生活空間則提到藝術空間不該被侷限,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彼此交融,再也不存在區隔。
綜合上述,所謂以美感過生活,即是一段區別個體、發展個人創意;進而對周遭的美進行解碼、溝通;使得美無處不在,生活出美感的過程。而這段過程將因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具有個體差異性,但我們應包容所有,創造多元獨特的生活美學社會。
日圖三 卓鈺涵
每個人價值觀的不同,所以美感方面也會不同;每個人的生活步調及風格不同,所以才可以在街上看到許多種類的人們還有房子的裝潢,我們可以藉由這些小細節的觀賞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趣.在講義裡有件事我感觸很深,在這個繁雜的社會中,運用美學作為生活理念,讓美感豐富生活.其實許多藝術品可以讓我們在繁雜的生活中心情變得更加愉悅.輕鬆,也可以藉由藝術品得到了反思.現在,生活與藝術不在是兩件格格不入的事情,而是可以互相連結滲透的
回覆刪除日工3 廖冠菁 9810530
這一疊的文字與資料很有趣。
回覆刪除讓我想起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裡,提到的七十年代極簡主義者 Tony Conrad說「選擇是負面的,我們必須謹慎思考。」一直以來我們以為當我們還有可以選擇的能力的時候,起碼說明我們是幸運的。但是乎這個年代,“選擇”卻已經是我們困擾的很大部分,我們甚至迷失在選擇當中。
也讓我想起之前在繪畫課上,老師要我們隨性的作畫,放開、無拘無束的。。。但我們卻驚見,在賦予自由的時候,我們卻原來如此自我約束的在繪畫。。全然不知覺自己不自由這一件事。這樣的矛盾真的很值得去好好思考。。。
我想這或許是活著的命題之一,從我們呱呱落地仿如一張白紙,然後我們開始學習,從我們學會語言開始,我們就已經學到了語言帶給我們的約束。。。漸漸的我們被教會很多事情,但我們一直長大,發現這些學到的是乎和現實生活有些落差,於是我們矛盾、叛逆、顛覆等等。。。我們都一直在學習,走進制度,然後必須在制度裡活著,但卻不可忘了自身對生命的追求,於是我們開始想在制度裡擺脫制度,有些人一直走出重重的制度。。。有些人是乎還活在制度裡全然不知,有些人自如的活著可以自由進出制度的限制。。。
我想如果美學與藝術真要教會我們的,或許就是希望我們看清楚自己想要的生命吧?教我們去認識什麼是活著~
感恩,這麼承重的思考與探討。
日美三 9810136 李嘉霓
看來看去才發現原來就是在何謂「生活美學」上繞圈。
回覆刪除看完這篇文章,在前幾頁說起的「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上,我能擁有一些感觸,常常我們能在出國或者是在電視或書上看到他國的風俗民情,意外都會覺得他們的國家真漂亮、他們的建築都好雄偉、他們的地方特色好明顯,似乎我們都一味的想著去看看其他國家,也幻想著自己也能生在那國度,漸漸的,我們其實對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感到了厭惡。
從小接受了一些美術教育,也接受了很多美學滋養,但回到自己的生活環境時,就將那些美感都藏在心裡,總覺得那些美感終究只能活在自己的幻想和畫紙上,隨著時間的流走,長大的過程發現了其實我的周遭可以因為我而不一樣。在空曠的牆上,我為何只讓它只能是慘白的牆,當掛上我自己的畫,不知不覺房間顯得有些氣氛與活躍,當走在路上,我們為何只能讓電線桿只是個石柱,當彩繪上我們的活力色彩,是否也能讓他生意盎然。
生活上的美學不一定因為美術的教育的多寡而有所不一樣,但會因為我們的小小改變而大不相同。
感謝老師給的資料
日美二9910121鍾興賦
認同文中所提到的生活美學需要累積和沉澱,只是當下許多觀念和價值都被扭曲了,該如何從中辨別和擷取,將牽涉到個人的生活理念,而每個人又有著不同的生活態度和眼界。現代人對生活的重視,很多時候是先從物質上著手,消費美學商品的價格也就是代表了其美學價值。其實,大自然的一草一物是最原始的美,若是連這些免錢的美學都忽視和破壞,那以金錢堆砌而成的生活美學也只是盲從的行徑。法國雕刻家羅丹所說的:“生活中並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引導孩子發現美,讓他們從小就學會欣賞和珍惜,永續經營此最純粹的生活美學。
回覆刪除陳抒漫 雕塑二 9910336
在生活美學上,我認為需要反思的是,為何做?以及做了之後,能為社區人文環境帶來多少益處。是純粹的裝飾?還是人們對生活的重視?"美"這個字,對很多人而言,可能覺得並不怎麼重要,但其實是身在美中不見美,我認為,生活美學,應該做到讓人自然的"身在美中不見美"這樣的舒服自在。
回覆刪除馮 伃 舞蹈二 9911409
最近發現台灣確實在推行生活美學,
回覆刪除並且也看見了實際的例子,
在我小時候生活的嘉義,
大家都認為"美學"是有錢人玩的東西,
然而,政府將美學實行在校園生活當中,
從校園美化開始推動美學,
逐漸的,大家開始對美學有了基礎的認識,
也不再認為只有有錢人才搞得出美的事物,
算是相當成功的例子,
現在,嘉義線是許多大大小小的鄉鎮,
都開始推行社區美化等生活美學,
能夠生活在具有美感的都市,
可說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
日電二 陳凌賢 9911007
美學,其實存在於了生活四周,相信這是我們藝術大學的學生們不會否認的一個價值.事實~
回覆刪除文中說到了生活美學不是一個專家的看點,這點我相當認同!在我們生活當中,同樣的一個景色,同樣的物品,其對於不同樣的人時,可能因為其經驗.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了不相同的漣漪.反映;而在我們現代生活中,更有許多的新發現.發明及是藉由了生活美學的發現而創新.創造!因此,生活美學,並非是需要多大的學問專家方可論壇,相反地,生活美學應該是人人都可享有.特有的一種美感觀念.價值!!
by 9910334 雕塑二 李怡璇
美感,對每個人而言都不一樣,說真的,我們這組做的垃圾桶可以說是結合美感與實用,但是總和來說都被評為不適合夜市形象,所以我覺得,所謂美感是建立在基本形象中的再造還是介入原有的形象?一樣以夜市為例,髒亂擁擠已經成為深植人心的夜市形象,但是假如把夜市改造成藝術型夜市,這樣還能叫做夜市嗎?其實我還蠻想把湳雅夜市改造成藝術型態夜市,跟本校結合創造出台灣唯一或第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夜市,這樣不僅會創造出夜市特色,更能完全改造夜市髒亂形象,但是這樣還能叫做「夜市」這充滿人情味和髒亂垃圾的名稱嗎?所以美感大改也只能從再造著手會比較容易被人接受,直接介入的話被反彈的機率也就更大吧。誠心的希望湳雅可以結合美感成為再造的藝術夜市...
回覆刪除9910130 美術二 邱芳璇
文中提到~精英美學品味傾向以「作品形式」與「象徵意涵」做為詮釋標準,而大眾美學品味的判斷基準主要責是放在「作品功能」與「寫實程度」二點之上。我接觸繪畫已經有6年,我認為去看展覽很能體會到這種現象,有一次去看超現實主義畫家~夏卡爾的展覽,進入展場內,聽到很多人說;「他在畫什麼?都看不懂。」或是:「他在亂畫」之類的。我聽到後恨不得想要在那兒當導覽義工。解釋他的配色、構圖、在畫什麼、為什麼這麼畫?大部分的人,對生活美學很有判斷能力,但對一幅畫並無法判斷好壞。在繪畫市場上更是如此,看到畫得好大、價錢很高等等就覺得是很厲害,畫得很好。我覺得很奇怪。
回覆刪除9910206 書畫二 謝韙鴻
在這個世界上人類其實都離不開藝術
回覆刪除不管是我們所看的,聽的,用的都是經過藝術所設計的
只是有差異而已
一個東西可能對某個人來說是不好看
但不代表大家也那麼認為
每個人的美感是不一樣的
9910636 視傳二 鄭丰曼
這篇文章的內容對我來說有點深度,雖然不是文鄒鄒難懂,但裡面蘊藏的涵義卻很廣,美是什麼?之於生活與創作,藝術家的美存在心中,是無可替代的,想當然爾,我們還沒有那麼多累積與內涵的同時,這篇美感的文章是很有幫助的,在生活裡找美學,在將美學投射於生活中,這好像就是我們偉大的工作呢!
回覆刪除9911415 舞蹈系二年級 陳逸恩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美學,只不過態度不同,常聽到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二句,但要落實有時真可說是,說容易做困難,日常處在美學生活中自己反而不覺得,老友多年不見泡泡茶聊聊天閒情逸致就是生活美學,牽兒孫散步公園幸福洋溢的畫面也是美學,夕陽落日海天一色,甚至路旁的小麻雀跳躍覓食也是美學,但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落葉紛紛各有姿態美不勝收,美學就在你我生活之中,不是嗎?
回覆刪除日書三鄭鳳英 9810232
美學其實並不是什麼很生硬的東西,有時候我們讀美學相關的書籍厚厚一大本,裡面講了很多理論和基礎的部分,但其實美式存在在生活中的,有句很有名的話是「藝術及經驗」,藝術就是生活中的經驗所累積而成,這是在藝術呈現方面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每個人在無形之中必定會有創作,只要你有相關的認知,每個人在這社會中必會有很多的美感經驗,透過這些經驗形成我們對於美獨特的認知,也許你在ikea的目錄中看見了溫馨的美的感動,於是你在布置家裡的時候,你就會想要營造出類似的感受,這其實也是一種因為美感經驗而形成的創作,並不是藝術家才會創作,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美感經驗和自己獨特的生活美學。
回覆刪除日廣二 楊倩妮
大家對美的觀感都不太一樣,或是我覺得這是很美的事物,但也許讓另一個人看起來卻沒我說的這麼美麗,但只要美的東西,好的藝術品,放在適合的地方,都會為那周遭加分不少,其實在我們生活周遭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都是與藝術有關聯,就像我們每天的穿著其實也跟藝術有著息息相關之處呢
回覆刪除日圖二 黃翊涵
美學已經融入你我的生活當中。你只是做個選擇,例如:從兩種不同顏色的馬克杯中挑出一個,那也和你個人的美感與個人風格有關,而每個人的風格又不盡相同。
回覆刪除人們透過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形成對生活的美感價值觀,而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與其他人的美感要求是非常不同的;倘若可以時常互動交流討論,不管是人際之間或政府與民眾之間,互相分享對生活(美學)經驗的看法和見解,那麼我想美這件事會讓越來越多人更重視,也讓社會可以朝更多元、更能容納許多人意見的方向發展。
9910617 視傳二 李怡臻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在你我心中其實都是含有豐富美感的,藝術不適僅僅存在於那些任為自己是藝術家的人,而是存在於你我,及生活周遭。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一睹斑剝的牆垣,一作華麗的教堂等等....甚至是一首歌。人們對於藝術的需求是因為生活的調味,平淡的生活需要藉由藝術來調味,例如公共藝術讓下了班勞累的旅客會心一笑,一首音樂使人心情放鬆翱翔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而這些所謂的美,所謂的藝術並沒有高低之分的因個人需求而言只有適不適合之分,藝術不是掛著作品排,錶著框,放置在檯座上才是所謂藝術,也不適因此才顯得崇高,藝術是屬於你我的以美感陶冶,將藝術生活化是在生活中必須要的調味料。
回覆刪除日美二 葉佾竺9910111
藝術到底是什麼?美學又是什麼?對每個人的定義都大不相同,有人把藝術捧得高高,認為那就是群特有學問的人才懂的東西,有人把美學鑲金鍍銀,認為那就是有錢的人才懂口味、美學。這些錯誤的觀念往往都是被現今媒體給灌輸的,但其實換個角度想,媒體傳播,是否也創造了一種大眾文化的美學?因為傳播媒體的無遠無屆,地區之間沒有似乎界線,不知不覺就產生出了共同的大眾文化,大家都對美都開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生活美學好像並非如此一觸難及。而當我們開始著重在生活藝術、大眾藝術的同時,我們要學會將藝術融入當地的文化特性,產生歧異性。創造更多元的面相,生活美學我想現今已經沒有一套的標準,而是由每個人自己發揮創造。
回覆刪除9811020 日廣三 劉曜嘉
美學是以個人主觀的角度來衡量的,每人有不同的見解,文中一句話:想要過著美感生活的現代人,必須去積極經營自己的生活空間。這句話說得真棒,感覺似乎是接充滿無限可能,可以自行發揮,自行過著喜歡的生活,讓生活品質更上一層樓。讀完感覺視野開闊了許多。
回覆刪除日國2 董智傑 9911304
美感,對每個人而言都不一樣
回覆刪除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每個人對美感的態度
比如說: 每個人對家的標準都不一樣
有些人覺得簡單就是美 有些人喜歡複雜
但無論如何 現在的人越來越懂得經營自己的生活空間
就慢慢的看得出來 現在人已經不再意務實為路線
他們慢慢懂得開始如何使自己過得更有品味
這對未來的社會 也是一大步的邁進
音樂系3 張靜華 9811211
有一句話本來不是用在這裡但是借我拿來掉書袋一下
回覆刪除我想生活美學大概就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感覺
我現在就會開始漸漸洗腦我爸媽多看一些公視介紹表演藝術或是展覽的節目,讓他們接受生活美學的概念
而不是看電視上某個貴婦拿著某牌的吸塵器那就叫做生活美學
從自己的身邊開始做起感覺還不錯
日戲二 吳芝穎
因為自己唸廣電
回覆刪除所以想到現在媒體的一些現象
他們一味的報導腥羶色的新聞
以為這就是觀眾所喜愛的
殊不知其實社會大眾的水平都在往上提升
對於這些報導都是不屑的
臺灣媒體應該跟進 做的有質感
若媒體素質提升相信也會連帶感染社會
這就是媒體的責任啊
日廣電(二) 9911011 郭 潔
美感,是現代生活中紓解壓力的調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見解,就像抽象的現代舞,每個觀眾看完的想法都不一樣,甚至跟編舞者背道而馳,有人深受感動,有人卻會呼呼大睡,每個人感受的美,都是不盡相同的.
回覆刪除日舞二 楊喬雯
美感 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 這是很主觀的 沒有一訂的標準在 或許我覺得美的東西 其他人會覺得很醜 每個人都有自由去喜歡自己喜歡的 秀異 秀出差異 生活風格是秀出差異的秀異符號 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風格 即便是與當地大多數人的生活風格有很大的差異 也不應該有任何排擠或是歧視的現象 每個個體間本來就是有差異的 不能因為別人的喜好不同就予以不一樣的待遇 在這個時代 學會如何兼容並蓄 是很重要的
回覆刪除日戲二 9911101 許心恬
生活美感人人都有,不論什麼時代,人都會有美感的取捨,
回覆刪除然而何謂美,隨著每個人的美感經驗不同而不同,當然達成美感仍是有一定的方式,
但
亂中有序,井然有序,皆為序,只因主體的不同,成就了不同的秩序美。
身為美術系且還沒修到基礎美學的我,
對與美感的淺見是,所有的美都是主觀的,
美是因為人而定義的,美術教育中的美感,只是大多數人的主觀所構成的。
當批評他人美感時,不如想想可以用何種方法說服他人享受妳的美感。
9910109日美二王永安
每個人對於美感的定義不同,所做出的作品也不同。但好玩的是兩個人的想法碰撞後的結果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甚至是創造出另一種觀感也說不定。對於生活美學,因該是讓人覺得舒服的一種空間,是很自然的,而不是刻意去做的,這樣反而會讓人們更加厭惡這些作品。
回覆刪除日舞二 陳玟琪
常常對於美這件事會有很多想法,我覺得一般人在說的美或藝術是個人生活累積與環境塑造出的很表象的詞彙。是大眾都說美所以是美,還是專家說了藝術就是藝術,抑或是個人心中覺得美所以是美?
回覆刪除試想,任意放幾件物品在嬰兒的眼前,或許一幅百萬名畫跟一張廣告紙在它眼裡可能都是平等的,他只能任由本能的視覺感受來反應,等他長大了,或許會有自己美的準則,但是那也是從學習而來,由各方的資訊在加上他自己的思想而成。我自己對美的感覺是漂泊不定,那不是我對一樣作品(或是任何事物)評斷的標準,它感覺是在形容事物上想表達自己意念所用的詞彙而已,所以我覺得藝術與生活的連結就是讓自己可以享受,活的快樂這樣了。
日視三_9810608_陳品圻
方璇你戳中我心中的痛....
回覆刪除同樣的垃圾桶為什麼適合淡水卻不是和湳雅呢?上課時討論到這點時做出的結論是台藝大學生和夜市的商家&顧客的美感經驗不同,對於垃圾桶這個物件的需求取向也不同。
藝大的學生看中了垃圾筒的美觀外型,夜市的人們卻覺得美麗歸美麗,簡潔大方的垃圾桶比較符合實際。
以上的部分我可以認同,但是話題轉到淡水和湳雅,湳雅夜市的客群偏向工人和一般民眾,而淡水是知名的觀光聖地。我們可以想像到來消費的群眾可能決定了一個夜市的外觀和市場,殊不知夜市本身的面相也正好決定了他的客群。沒有先下手改變本身的話要談到進步似乎有點困難呢...
日美二 游正儀
我覺得藝術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回覆刪除像我們學藝術的,
對於美感方面的敏感度一定都比一般人強烈,
在生活中講究的事物會注意到的事物也比較多。
假設走進超商看到一排架子上面的餅乾盒,
沒有經過設計而都是一堆千篇一律的白色盒子,
每個人對道路規劃甚至自己房間擺設都不在乎,
大家都穿一樣的白上衣白褲子,
沒有了藝術、沒有了對美的感覺,
相信不管是不是對學藝術的人來說,
這樣根本不叫生活了。
藝術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如影隨行的,
有了藝術與設計才能使我們生活變彩色讓生活更豐富。
日視三 邸祺恬
什麼才叫做美呢?什麼樣的標準、什麼樣的美才叫做美?每個人的感受、想法、認知都不一樣,心中的那把尺也是長長短短都不一樣,身為藝術大學的我們,最先最基本的就是探討──什麼叫美?
回覆刪除其實我覺得,只要我們心中有美,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會是美的,"生活"即"美學"。
美是主觀的,也可以很客觀,環境的影響、社會的共同認知,淺意識的我們被灌入了一些標準,但我想比起這些已經被制定好的標準,跟隨著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雕塑二 9910330 林子筠
美在康德及黑格爾的看法中分為自然美及藝術美 自然美是渾然天成的不加人工修飾在他們的看法中是較低階的美 而藝術美則是透過藝術家作家將其作修飾 附上概念及內涵使作品有了生命 也因此藝術美的層次較高 在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事物 便是可以利用我們所學去做改變讓平凡的生活周遭變得不平凡~
回覆刪除古蹟二 9910411 黃柏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