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4

第三篇留言 [文本閱讀] <閱讀一篇有趣的故事:公共藝術的途徑>

Dear同學們:

閱讀完這份講義之後
可以根據講義內容或是老師課堂所說過的例子
(台南後壁 土溝村,可點以下連結)


此為第三篇每個同學都需要留言發表意見的地方
所以請一定要看完講義還有連結
思考一下,倫敦巴斯的「豬仔」
以及後壁土溝的「水牛」
對當地起了何種效應
或是你們有哪些更多元的想法
一起留言討論!



29 則留言:

  1. 有時候那是居民們凝聚向心力的一種東西
    每個人會去在乎它
    每個人會去想到它
    甚至是為了它而豐富整個環境
    就好像是一種精神支柱吧
    我覺得我們就是少了那樣東西
    那樣可以凝聚全部人眼神與注意的東西
    古蹟二張晏睿

    回覆刪除
  2. 文化,在地人的感情凝聚,一個設計如果是形式,表現上的完整但是卻無法真正觸動人心,不算是好的設計,而文化涵養,如同豬仔雕刻一樣,對於傳統的再現,結合當地人文,歷史,藝術所做出來的設計,不錦彰顯了當地特色,同時也凝聚了居民的向心力。
    美術二 葉佾竺

    回覆刪除
  3. 看了助教放關於後壁山的連結,
    看到裡頭的風景,
    充滿親切感,
    尤其是那綠油油的稻田,
    和我於馬來西亞的家鄉“適耕莊”很類似。
    因為我的家鄉也是個小鎮,
    住在沿海一帶的人家就是以捕魚為生的潮州人為主,
    住在靠近稻米的人家主要以福建人為主,
    而住在街上(街市中心)主要以廣東人為主。
    這很有趣,因為在馬來西亞的祖先們,
    大部分都是從中國大陸遷徙至此,
    而於中國大陸的各省各縣都各自聚集了同籍貫的人,
    其賴以生存的形態似乎都可從籍貫上去做出區分,
    例如於中國大陸的潮州人就真的主要以捕魚為生,
    廣東人就主要是善於經商等,
    而他們來到當時還被稱為馬來亞的馬來西亞後,
    很自然地就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地域居住扎根。
    當然隨著時間的更變,各籍貫已相互溶合,
    住的村落也沒再那麼的屬於單一籍貫。
    有點可惜的是,相對於台灣的朋友,
    馬來西亞人對於文化發展的意識是薄弱和匱乏的,
    這也是受到整個大環境(國家)的影響。
    我很喜歡我的家鄉,
    可是對於我的國家卻有著難言之隱。
    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為家鄉出一份力、盡一份心的。

    以下是關於我的家鄉適耕莊的一些介紹連結:
    http://itravelkaki.com/malaysiadestination.php?place=134

    陳抒漫 雕塑系二年級

    回覆刪除
  4. 在網路上瀏覽了土溝村的照片後,覺得真不可思議,居然可以將一個偏闢的農村變得如此生氣勃勃具有朝氣,給我很大的震憾,我家就在社區公園的旁邊,車子來來往往都會經過我家圍牆邊,這一年來我一直思考如何運用所學彩繪我家圍牆,讓社區藝術風潮有起步,土溝村為我注入起而行的動力,期末考結束後我將著手進行了。
    日書三鄭鳳英留言

    回覆刪除
  5. 對於社區改造的方式,其實我們重視的並不是內容的形式,而是它所能帶來的動機。無論它是倫敦的「豬」,或者台南的「牛」,最重要的是,它能使居民團結、動起來,當人有了共通的東西,它就會成就一股群體的力量。

    有的時候,社區營造看上去很難,我們猶如渺小的蚍蜉,嘗試撼動一棵樹;然而,當我們真正動手做了之後,積沙成塔,即使只是些許緩慢的改變,在日積月累之下,它使得社區存在一股改造的力量,推動整個社區得更新與蛻變。

    妝點文化,用創意凝結情感。由小地方的細節著手,時不時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居民對於家鄉的用心,正是使整個社區成功營造的關鍵。


    日圖三 卓鈺涵

    回覆刪除
  6. 我覺得在社區裡的一件小故事,或許就能引起社區人民的共鳴,藉由這小故事來打造社區獨有的特色文化,我想如果真的實現了這些公共藝術,不只只有社區的民眾們能感受到這份感動及喜悅,我想來觀光的遊客們知道了這整個過程也會有所感觸及省思.



    日工3 9810530 廖冠菁

    回覆刪除
  7. 日美三 9810136 李嘉霓2011年12月18日 凌晨4:26

    每一次因為一些分享,而得知台灣很多地方一直致力希望為自己營造一個更好的社區,大家團結起來,為自己愛的土地做些什麼。總是令人感動。我想這或許是台灣和日本有部分相似的地方,常不忘關於自己的文化與價值。

    但偶爾我也困惑,有時候回頭看看馬來西亞很多地方好幾十年都沒有太大的改變,有人會感嘆沒有發展,但我偶爾欣慰,一切一如往常,沒有改變或許意味沒有破壞,仍然淳樸,不為誰生存,自然所在。就像小時候,總希望生命更不平凡一些,這樣或許顯示了自己生命的精彩度,或許證明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但長越大卻深刻感受,生命如此平凡是一種福氣。

    看看自然萬物,有那棵樹為了證明自己活得好而把自己的樹葉漆上顏色?有那根草為了證明自己熱愛生命於是把熱愛生命寫在身上?大地總是美麗而不言,一切如微風般自然、自在。

    而反觀我們人類,到底做一切有時候是為了什麼?為了證明我們活得別人好?仰或是證明我們深刻的活著?是乎人類很多時候對活著有很多胡蛇添足的想法與做法?

    要說社區營造與藝術課裡,提供我不停思索的,或許是如何營造屬於我自己生命的區域吧?共勉之~

    日美三 9810136 李嘉霓

    回覆刪除
  8. 一隻豬救了一個國家,這或許只是偶然,但對一個國家而言算是奇蹟。
    原本一個荒廢的國家能有這樣的轉機,就給了我一個啟發。
    對人生不單單只有逆境不單單只有負面,天無絕人之路,當自己遇到困難絕對不要絕望反事都有轉機,有一天貴人一定會再適時地出現幫助。


    日圖一9910838 黃翊涵

    回覆刪除
  9. 在現在的社會人們群聚在一起,雖然生活的這麼的靠近,但彼此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卻是這麼的遙遠,經濟的壓力,也壓迫著人們從郊區遷往繁榮的市區,漸漸地,那些在地的本土情,慢慢地被遺棄。
    一隻豬,或者是一隻牛,帶動了生活在一起的人們的凝聚力與共識,成功的的帶動當地的生活。也讓當地的人們重新的為自己定位,找到屬於自己的特價值。
    社區營造,可以改變一個逐漸沒落的地區,也能讓我們找到屬於自己文化的特色與價值。

    雕塑二 9910330 林子筠

    回覆刪除
  10. 以前小時候 看到公共藝術 總覺得那是藝術家的工作
    跟我無關 也覺得他就只是個藝術品 只有作家自己知道那代表著什麼涵義 其他人是看不懂的 可是看了後壁鄉土溝村的例子後 我發現 其實藝術是可以跟生活結合的 他可以呈現出一段歷史故事 也可以呈現出當地特色 不像以前那樣 只是個突兀的藝術品 豎立在那 而且不只有藝術家可以完成這工作 大家不管男女老少 只要付出心力 人人都可以是小小藝術家
    日戲二 9911101 許心恬

    回覆刪除
  11. 一隻豬的故事,相信這就是我們學習如何將社區營造與藝術結合一個十分好的例子!一個鄉村.一個小區域有它的存在,必會有其特殊的原因.特別的歷史,當然,更會有其本身特有的一段故事......

    在看此文章時突然想到,我們生活中所熟知的一個地方的特色小吃.景點不就是如此嗎?只要抓住了某個地方獨有.唯一的特點,無論是篇小故事.景點.建築.小吃.動植物......甚至只是個小小小的物品,將其特徵放大宣傳後即能有不同反響之效果!
    不少偏遠甚至快被遺忘的地方所期待的永續發展.再興所欠缺的即是如此,而這是藝術家或者是我們這些生長在藝術環境中的人們再將藝術與生活.地方結合時所能夠為之提供的!!

    by 9910334 李怡璇

    回覆刪除
  12. 用一個可以讓整個社區引起共鳴的代表性故事\東西變成宣傳社區的最佳利器,我覺得這個做法非常的聰明,而且也比較能夠使全社區的居民有那個熱情和意願去經營、打造一個更美好的社區。從這兩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到藝術結合文化.風土民情和社區歷史等,是社區營造的絕佳範例。
    日視二 李怡臻

    回覆刪除
  13. 從倫敦巴斯的「豬仔」及後壁土溝的「水牛」兩則故事中,可以讓人體會到一件具有代表性的設計,不單單只是個外表鮮麗.僅有透過藝術家的頭腦所產生的藝術品,而它是可以讓人們透過這些公共藝術品,了解到其內涵包含了在地的文化以及歷史。從一件歷史的緣由脈絡,人們要如何保留且永續的經營,並且成為一個國家及社區中具有指標性的藝術品,這也是我們現在所要學習思考的方向之一,並且繼續將藝術結合文化的概念保持且傳承下去....
    日國二 董智傑

    回覆刪除
  14. 社區在地文化,即找出在社區中有特殊意義的東西或象徵,同樣都是對地區有特殊意涵的豬仔和水牛,如果放在其他區域就顯得純粹裝飾性,假如我是觀光客,到倫敦巴斯看到豬仔圍繞四周,不禁地就會想要了解豬仔的意義是甚麼,這樣倫敦巴斯就成功地推銷了文化出去,同樣的,後壁土溝的水牛,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這就成為社區成功的營造象徵,全台都有水牛,但是後壁土溝把水牛變得不再只是水牛,賦予牠歷史意義,充分表現出當地風情更可以發揚台灣文化。兩者都是很棒的營造平凡中的不平凡。

    9910130 美術二 邱芳璇

    回覆刪除
  15. 在公共設計領域當中,表現設計的東西一定要和文化有所關聯。而沒有內涵的設置品,也十分常見。我的高中就是一個例子,新校長上任後,買了幾件大型的公共藝術作品,擺在校園門口(是件很醜的作品,也毫無意義可言。)所以高三已考完學測的學生就做了一個短片在畢業典禮預演的那天播放,有點諷刺的意謂在裡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tfLFUeyL_o

    9910206 書畫二 謝韙鴻

    回覆刪除
  16. 將社區融入各種藝術,我們總是可以在歐美國家看到許多例子,生活美學並非要砸大錢去營造,藝術並非奢華與昂貴。就連巴西里約城裡的貧民窟,漆上了五顏六色,構成了著名的特殊景點。台灣社區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藝術營造與形象化,所以顯得枯燥無味。這幾年,台灣興起許多像是白米社區、彩虹眷村等有特色的社區景點,果不其然的受到許多人的支持,社區營造也變成了大家關心的議題。這種地與人之間建立情感的關係,相信過了不久,在台灣這個小小土地裡,生活與地方性的藝術營造,會越來越遍地開花的。

    9811020 日廣三 劉曜嘉

    回覆刪除
  17. 把社區和文化融入我覺得是很多社區很需要的
    現在很多東西和建築大家都認為要現代化就把比較老舊的東西拋棄
    其實這樣下來很多傳統都會被遺忘掉
    "Old is new"這句話是現在設計人不應該忘的
    可以把傳統的東西和社區或藝術結合
    這樣年輕一代的才知道當地的文化
    這樣也可以當成社區的特色

    9910636 視傳二 鄭丰曼

    回覆刪除
  18. 老師上課時常提醒我們要做社區營造及規劃必須要找出社區的特色與可發展的資產,對於這些東西我原本認為雖然重要,但好像不一定得這麼做,但是當看完這篇文章後發現,這種文化聚集的力量所發射的光芒會是更耀眼的,很感動,也很令人覺得興奮,共同為自己地方努力的人們,當然還有牛:)

    舞蹈系二年級 9911415 陳逸恩

    回覆刪除
  19. 老師說過,社區營造最重要的是居民的凝聚力,我想這兩個案例都是運用,對於居民來說,具有象徵力量的動物(物品也可)來凝聚大家的心,也許要大家打從心底認同,「沒錯,我是土溝村的居民」遠遠不如要大家認同「這隻豬(牛)就是我們在地的精神象徵」來的容易,因為比起一個抽象的概念,這樣具象的東西,能夠更具體更快速的凝聚居民的向心力。

    日廣二 楊倩妮

    回覆刪除
  20. 這個社區讓我想到我們家
    就是在鄉下 到處都是田
    儘管交通也沒有很發達 但就是左右鄰居的感情都很好
    不像在台北 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
    左右鄰居的感情不是很熱絡 就更不用說要請大家一啟起來推動什麼活動了
    他們大部分都太冷漠太自私
    對於社區共同的事總是太缺少參與感

    希望未來還是有能力可以在都市的社區營造方面有更多的研究
    讓社會不僅進步又能有共同參與的進步

    音樂系 張靜華

    回覆刪除
  21. 看了這個跟土溝村之後,
    要做社區營造其實不是非得要一個很明顯的特色的東西不可
    大家的共同記憶也是一個很棒的題材
    對這個有共識之後,
    社區的大家才有那個向心力也就是社區意識
    一起去努力讓自己生活的地方變得更美好
    而非認為莫管他人瓦上霜

    日戲二 吳芝穎

    回覆刪除
  22. 閱讀完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的一本書
    裡面也談到西班牙也有很多彩繪的牛
    臺北在辦花卉博覽會的時候在各處也打了廣告
    那時候國際各個知名設計師都讚賞臺北
    可政府是否只是想要做給國外的人看呢?
    其實臺灣不是沒有軟實力
    只是需要政府的支持跟推動啊

    日廣電(二) 9911011 郭 潔

    回覆刪除
  23. 如何創造一個社區中的共識,
    或者是共同認同的一些歷史一些象徵,
    在這篇文章中,讓我意識到,在農村生活的人,
    在人與人之間是多麼的熱絡,凝聚力更是沒話說,
    比起一個抽象的概念,
    這種具像的代表更令人印象深刻。

    日舞二 9911409 馮伃

    回覆刪除
  24. 那時看完這篇文章,現在想想上完這堂課的收穫,
    我突然發現一件事,
    社區營造難,難在要凝聚起大家的共同回憶和一致的向心力,
    但若創造出一個共同回憶且有感動的氛圍更是難上加難,
    讓我不禁開始想想我那小小家鄉能夠做些什麼?
    9910109日美二王永安

    回覆刪除
  25. 讀完這幾篇文章,會發現很多事情及歷史,都能讓一個社區凝聚在一起,重要的是居民們認同自己的國家或社區,因為認同所以才會有後續的營造,而這樣不只做出來的作品大家會珍惜,做起事來也會比較有效率。

    日舞二 陳玟琪

    回覆刪除
  26. 一個人若是自己的權益受損了,會幫自己聲張權益;一個人知道自己有哪裡不好,會想要讓自己更好。我覺得人對社區的認同感,就是把自身的認同範圍給放大了,可以把社區意識成自己的一部分,有了這樣的情感,才能連結大家的力量使自己的社區前進。而我覺得要達成這樣向心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共識,就是大家共同的理想,也許只是一隻豬或牛的意象,它讓居民能連結,有這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標的的心理而共同努力。其實有這樣的動力,想讓社區進步想讓它發光發熱的目標可以說是已經成功一大半了。

    日視三_9810608_陳品圻

    回覆刪除
  27. 我覺得這兩個例子都是社區營造很重要的典範,
    它們都成功的得到了居民注意,
    真正開始會去體會到這是「我們的社區」,
    知道有共同的目標可以去實踐、可以去努力的,
    而凝聚的重點也在它們讓居民有了共鳴,
    對外,有了自己的形象與定位,
    更能讓大家一同努力。

    其實社區的營造並不容易,
    真的都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推動累積,
    有時候成功與否都是未知數,
    我認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家了解自己的社區,
    知道社區的優劣特色或是文化背景,
    這樣才能提高認同感,有共識,
    更能驕傲的對他人說「這是我的社區」。

    日視三 邸祺恬

    回覆刪除
  28. 一個人在台北生活也一年多了,上到這堂課不禁回想起自己生長的社區有些什麼,想了好久也找不到一個具體的物件來代表,不過卻想起了還不到十歲時社區裡的回憶。
     我居住的巷子曾經是個"人口成長率極高"的地方,和我同年齡的小孩非常多,還在坐學步車的,還讓祖母捧在懷裡的嬰兒更多。
    夏天的夜晚7點左右差不多是主婦們洗好碗盤打理好一整天的雜事,有空閒到外頭散散步的時候,不論是左鄰右舍還是隔壁巷子的媽媽太太們都帶著小娃兒走出門來東家長西家短的,還常常看到一臉怒容的媽媽端著一碗飯吼著不吃飯就跑出門玩的小孩,要他們完一會兒就跑過去吃一口飯。
     這時的小巷子可熱鬧了,那時候的里長也會在每年的中秋節固定辦個"辦桌"來聯絡感情,根本不需要什麼社區營造,我們的社區也是凝聚又氣氛融洽的。
     可是再怎麼說那都是十年前的光景了,幾經變動後家裡附近蓋了大學,左鄰右舍紛紛把房子改建成學生套房出租,原本整社區都只是兩層樓的平房,不知何時出現了幾棟7.8層樓的,現在我也喊不出隔壁鄰居的名字,更是覺得來租房子的大學生很討厭(明明我自己也是大學生)。
     不過是短短19年我所生長的地方就有如此顯著的改變,想起來也是不勝唏噓。

    日美二 游正儀

    回覆刪除
  29. 我是從高雄來台北念書的學生,高雄在這幾年的發展裡面我覺得進步速度越來越快,在很多社區營造意識方面我覺得漸漸開始受重視,不管事愛河畔或是時代大道夢時代附近及城市光廊等等 在看完別的社區是如何做營造後讓我也有了回到家鄉後,了解孕育自己成長的城市的背景,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心力,在這個即將快速發展的城市~


    古蹟二9910411 黃柏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