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2

20111212 課程補充


Dear同學們:

以下是集合上星期與今天
老師上課所說(講義沒有)的課程補充
大家有機會多看看!
        由行政院文建會,臺灣社區通舉辦的「社區幸福紀事」活動
    
        得獎的作品都能在這裡,大家快去看看吧!

      梅子社區發展協會透過文建會 921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的計畫
      於民國92年,經由社區居民的討論、提議
      修復古道上的每一個石板階梯,而這些石板都是由社區居民慢慢挖掘、整理後重現
      古道沿途樹林木立,途經電火圳成為一處休閒、運動的新步道
         

                                                                                                   函豫助教

5 則留言:

  1. 日美三 9810136 李嘉霓2011年12月14日 上午8:50

    感恩助教的新資訊,
    看到了大學如何和農產業結合,
    我想這或許是我們學校需要學習的。
    藝術與生活早已是無法分割的,
    那藝術大學的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自己的專業,
    我想貼近生活、大自然是可以幫助我們創作靈感源源不斷的。
    讓常常被學生埋怨很多的服務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不過當然帶的老師可能也要比較辛苦,
    需要學習和解決更多的難題。
    但是和學生一起學習,我想才是所謂的師生關係。。。

    之前我自己也有組讀書會,
    這個影片給了我靈感,
    或許之後讀書會可以走出學校,
    親身體驗台灣的風土民情,
    要學習走出限制與束縛,
    這不也是藝術在教我們的嗎?

    其實我有計劃想在明年暑假的時候到台灣有農地的地方幫忙,
    採摘或是種植都可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可以建議的?
    或是誰家暑假時有果園或是茶園等需要幫手的,
    請告訴我哦~

    日美三 9810136 李嘉霓

    回覆刪除
  2. 我是日美三的吳上賢

    其實看到最後筊白筍那個
    我腦海其實閃過很多影像跟念頭
    我的老家台南 阿公終身都務農 也是無米樂的一員
    其實每次回台南會覺得一大片稻田是很正常的
    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我只是過客(一年五六次回去)

    我沒有想過要幫阿公他們作一點宣傳
    因為那邊的環境讓我覺得跟世界脫節
    似乎他們的交易範圍就是個小鄉鎮或是隔壁村
    雖然無米樂計畫有讓台灣人民看到稻米奇蹟
    不過其實他們還是會比較以前農藥種稻多好多好
    有機種稻反而要花費更多心血 對老邁的他們其實滿吃力的
    而且大多都是農會跟他們做協調
    沒有一個實際的觀念教育 所以他們的重點還是會放在錢
    我們知道有機稻的好 當然會繼續支持
    不過我想還是需要青年的力量注入 或是回鄉
    當然這代表你得放棄某些東西
    或許是可行的方法 尤其現在物價飛漲

    當地小學有些活動不錯 是關於認識土地的課程
    甚至之前辦了一個校友相見歡的活動
    雖然是伯字輩 嬸字輩
    但是我其實還滿驚訝和感動的 呵呵
    總是覺得好像就是要應該辦點類似的活動感人一下

    ps:我的想法還滿零碎的 都是閃過的片段XD

    回覆刪除
  3. 看完之後我發現台藝大有個很嚴重的問題
    就是在學校所學到的專業 無法與社會結合 無法運用在生活上
    甚至畢業後 要不就是從事與所學無關的行業 要不就是失業
    感覺大學所學的 跟未來並沒有太大關聯 是分開的
    但其實應該要相輔相乘 既然學的是藝術 那就把藝術融入到工作上 而且我覺得可以在學校的時候 就多做一些實務 像是幫湳雅夜市設計LOGO 或是幫攤位宣傳等等 就是把藝術運用到生活上 才不會畢業就失業 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 或是不知道要怎麼發揮所長
    9911101 日戲二 許心恬

    回覆刪除
  4. 9810136 日美三 李嘉霓2011年12月19日 晚上7:50

    回复心恬的意見:

    其實我也在高中畢業後深感其受,認為學校教會我們的和社會上工作時所運用的東西是乎有點接不上軌。而其實等我從工作環境回到校園以後才發現,其實學校原本提供的一直只是資源的匯集,有點像圖書館的功能。我們把同類型的知識與資訊匯集在一起,借書的人憑藉自己的需求去找尋你要的。我想大學扮演的就是這樣的功能。

    於是我覺得其實很多大學生(尤其在台灣或是一些亞洲國家)會茫然不已,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而念大學,那是因為我們教育制度裡面只教會我們要懂、要學很多,但從沒教我們去思考我們要什麼。如果知道了自己所需要的,再進來念,或許路就顯得明確許多。

    其實人的一生不就是那幾十年嗎~我們真的可以要很多嗎?當我們要了那些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的豈不是累贅?如同一些猛吃維他命補充的人,其實你需要的是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給予適當的,而非給予一切你認為或社會認為對你好的。。。

    在大學取得你所需要的(當然過程一定有多意外收穫,例如同學之間的感情),而社會畢竟和經濟利益掛鉤不像學校單純,於是畢業工作便是學以致用的時候了。但在戰場上活得好不好,或許就是憑自己的真實力了。。

    共勉之~

    日美三 9810136 李嘉霓

    回覆刪除
  5. 其實看完這篇報導,心裡有很感觸,因為奶奶家裡是種植蕨類的,所以看到這篇報導就想到奶奶家裡的生活形態,其實以前老人家種植農作物,只是自己家裡吃而已,沒有想過要拿去賣,大不了拿一些去鄰居,但漸漸的時代改變,老人家比較沒有力氣去照雇農田,就由我舅舅去接管,其實蕨類每天都可以採收,供應量其實非常的充足,於是舅舅就把一些先拿去市場賣,漸漸的就做出口碑,餐廳會每天定期的跟他訂貨,於是就把自己家裡的蕨類給推銷出去,不需要用到太多繁雜的過程,其實也考做到很好的行銷。

    日國二 9911306 溫育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