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各位同學:
今天課堂尾聲,老師給了大家兩個題目進行思考
請各組同學將今天的討論結果
發表於這個頁面喔~~~
20110926課堂討論主題
1. 「社區」與「村里」的差別?
2. 若社區將進行發展,可以從何著手?
請就你們課堂討論出來的答案發表討論
請務必寫上組別,讓大家知道是這是哪一組的建議
如果有同學想發表自己想法的,也非常歡迎你留言討論喔!!
函豫助教
1.社區與村里相較之下定義較廣,例如:台藝大可以算是個社區,但不會有人說台藝大是鄉里。社區一詞感覺還包含了居民對同一區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外村里感覺也比較像是在畫分行政區域的詞;而社區比較之下是較新的詞。
回覆刪除2.可以先關注於在大部分居民的需求上,並培養大家的社區意識與對社區的認同感,使之能積極參與公眾事務讓社區變得更好。對於社區發展可以挑選有當地特色和能永續發展的方面去發想,且最好要有前瞻性。
第三組
1 社區~此地區的居民有共同的意識,用實際的行動改善生活環境。而村里只是政府行政區的劃分,是形式上的,並無凝聚力。
回覆刪除2 可以定期舉辦環境清掃活動、節慶活動、繪畫比賽、成立才藝班、甚至是守望相助隊,等等都是可以讓社區產生共同感。
第9組
第10組
回覆刪除1.社區和村里的區別:社區跟一般民眾較有關係,算是自發性的團體,居民彼此感情也比較有聯繫。村里為一行政單位,里民間不一定會有互動,是一個由政府管理的範疇,也就是說由上而下的模式。
2.社區要...有整體感:
*定期活動的舉辦,以增加居民的共同意識。
*設立福利中心,ex:育兒中心、老人中心,增加民眾之便利性。
*成立自助巡邏(守望相助)隊,以維護彼此的生命財產安全。
第七組
回覆刪除一.
社區:
1.地理區域
2.共同關係
3.社會互動
4.自治(由下而上)
村里:
1.只有地域界定
2.行政(由上而下)
二.
1.居民要有共識EX:多舉辦活動凝聚感情
2.發揚社區文化與特色EX:結合生態.當地特產.聞名景觀
3.改善環境
4.解決公共事務問題EX:用水.衛生.信仰.安全
第一組因張貼發生問題
回覆刪除故由助教代po!
--------------------------------
第一組:
關於第一題
「社區」與「村里」的差別
總歸來說
最基本形成社區的條件是
1.地理區域
2.共同關係
3.社會互動
就拿第三點社會互動來說
社區內需含有互動還有共同凝聚的動作及成分才行
擁有共同的財產與關係對於社區來說是很重要的!
而政府以行政將地域規劃而成"村里"
這樣上對下的關係我們想只能稱為歸類或劃分
而由人民自治,共同經營或互動的 由下對上的一層關係
才可算是成為社區的一大原因喔!
第二題
推動社區從何著手...
推動社區營造的主要目的除了避免都更過盛以外還有凝聚
及引起社區居民的共識,可以共同維護環境與家園
所以最基本的必須要一起改變生活環境、拉近彼此距離!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場所~ 也就是先老套的建蓋社區活動中心
定期的由中心發布活動及講座,或舉辦跳蚤市場交流避免資源浪費,或是社區舉辦小市集讓媽媽姊姊弟弟妹妹大展"手藝"
也找出代表社區的特色,想辦法凸顯出來,可以共同創作小東西,或是共同彩繪或建築牆壁磚瓦等等...
畢竟有自己用到心力的部分就會比較珍惜,也共同有成就感!
關於健康方面,可以一起有舞蹈社團或教授當紅MV舞蹈甚至太極拳養生等等... 促進身體運動和感情,
最後還可以組成區民自衛隊共同巡邏維護社區治安,報告完畢。
第一題
回覆刪除村里是屬於政府由上往下的管轄,並依照所規定來明確劃分區域,管理人從國家正式所明訂的選舉法來推選,經費與施針皆由政府機關掌握。
功能也以行政、建設、公共事務等叫硬性的規劃為主。
社區則是由下而上的民意組織,沒有特定的法定區域,管理人、經費與施針都是由當地居民共同討論決定。擁有共同目標、共同利益以及密切的人絡關係。並擁有共識,是地裡與心裡層面兼顧的地方組織。
第二題
因為社區是屬於自願性的組織,缺乏政府當後背,會有存亡問題,因此社區需要深入當地、關懷居民,並真正聆聽人們的意見與看法,還要真正照顧到所有的住民。
加強每位居民的公共參與,這樣會產生對於自己社區的責任感,還可以與其他人培養感情。
可以先舉辦讓當地民眾聚集的場合,認識彼此形成有交流的鄰居關係,先從育樂或關懷教育方面規劃(例如 節慶晚會、運動社團、扶輪社或健康講座等),而後開始共同討論公共事務,組織行政系統,並尋找該社區的特色與方向(例如彩繪社區、藝術村),凝聚住民,努力創造共同利益,最後作出成績產生成就感,替自己所住的社區感到榮耀。
第八組
1.村里組織的組成是由政府由明文法規制定
回覆刪除而社區卻是一地區居民依法自行組成的組織
村長對於他的村里是有義務性、責任性,而權力也有法限制的政府管理服務單位公務員。
而社區是自發性團體,比較偏向民間社團,並有共同的願景、理念,沒有特定的區域劃分。
2.我們認為社區的重點在於提高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對自己社區的認同感,確立想達成的目標。所以對於發展應從辦一些社區活動向是讀書會、跳蚤市場或是聯誼等來提倡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精神,再對於改善與提升居民生活跟環境品質組織一些巡邏設置或愛心協會,對於建設或規劃也可以組織提案共同爭取。
第五組
在社區的定義上,我們傾向認為不僅要擁有一定的地緣性,彼此居民之間還要有互動,建立起一定的情感,如此才能建立社區意識。於是說起村里與社區的差異,所謂的村里是一個地理名詞,描述的情形是一群人在同一個地方住在一起。它可能是個熱情往來,有活動、有規劃,居民彼此有認同感的溫馨聚落,建立關係而成為社區;它也有可能是「老死不相往來」,只是單純區域劃分的單位。所以村里與社區的差別上,個人傾向認為:村里可以是一個社區,而社區則不一定為一個村里。
回覆刪除社區營造的方面,怎樣營造能使得地域形成社區?沿用社區定義的概念,要使一個單純的地域形成社區,積極的社區會透過地方活動、建設,聯絡居民的情感,建立共同的意識;消極的社區則是因為與政府行政(如:核電廠、焚化爐、古蹟保護等)所引起的相關應對措施,當社會運動使居民群起,基於捍衛一個彼此共同的價值,居民們自然而然也會產生對社區的認同感。
而在社區建設上,除了活動的籌畫、建設的基金等要項,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一個積極推動社區建設的領頭人(或者團體),這個人能夠鏗鏘有力的發言,帶動社區營造的氣氛。
第四組